黃河安瀾新畫卷 東明“虎杖”發展新河灘
編輯:管理員 發布:2023-06-23 11:10 瀏覽:10087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10日訊 (記者 郅方燕) 菏澤,地處黃河之下游,入魯之開端,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于是得名“菏澤”,185公里黃河穿城而過,流經東明、牡丹區、鄄城和鄆城四縣區,灘區面積504平方公里。千百年來,滋養著菏澤人民,也孕育了多彩菏澤文化。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曾經是東明縣黃河灘區群眾艱苦生活的寫照。歷經多年努力,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灘區群眾圓了百年安居夢,黃河灘區百姓開啟了新生活。
近年來,在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同時,東明縣不斷發展本地產業和招引特色產業落戶黃河灘區,在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西側,緊靠黃河的1.3萬平整土地上有全國最大的虎杖種植基地。山東金鳳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的虎杖已收割完畢,這些虎杖最終會被東明縣格魯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購。
虎杖,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又叫穿地龍,根莖是提取天然白藜蘆醇的主要部位,也是傳統中藥材。野生虎杖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和湖北、四川等地。虎杖在東明格魯斯經過自然發酵、連續逆流提取、動態循環低溫濃縮等先進生產技術,變成了提取物白藜蘆醇,暢銷于國際市場。
“虎杖”帶動3500余人就業
據了解,在虎杖產業落戶長興集鄉灘區以后,群眾不僅每年可以獲得固定的土地流轉費用,更帶動了附近的村民在產業園區就近就業。
作為一種中藥材,虎杖的種植管理需要大量用工。“一天干8個小時,百十來塊錢,在家門口掙這么多,不算少了。”東明縣長興集鄉長興八號村臺村民李先生除了農忙時間,每天都在虎杖基地工作,對收入很滿意。
以前村民靠天吃飯,種地是主要經濟來源,全村沒有任何經濟收入項目,東明縣長興集鄉劉鄉村村民劉先生告訴記者:“家里三畝地流轉種虎杖,平時我在這兒干干雜活兒,一天100塊錢,反正是人老了,在這兒離家近挺好的。”
“虎杖”帶動就業
據產業園負責人王先生介紹:產業園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成立了虎杖種植專業合作社,除土地流轉租金外,還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和技能培訓,用工高峰時期,每天有300多人在這里打工。我們年加工虎杖1萬噸,提取白藜蘆醇達300噸。生產的白藜蘆醇產品,通過了國際多項認證,產品出口到美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當地農民直接受益,帶動就業3500余人,每人年均增收8200元。
格魯斯生物向年產值30億元奮進
據悉,格魯斯生物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帶來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虎杖根系發達、生長快、防風固沙能力強的特點,持續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將黃河灘區虎杖種植面積發展到4萬畝,將年加工虎杖能力提升到4萬噸,年產虎杖復合提取物100噸、年產白藜蘆醇1200噸,持續開展虎杖及提取物相關產品研發,力爭通過三至五年努力,最終形成年產值30億元的虎杖產業鏈。
夏季生長“虎杖”圖
“虎杖”撐起致富的一片天
“黃河九曲十八彎”,是典型的“銅頭鐵尾豆腐腰”,僅在東明縣境內就有九道彎。自古貧困黃河灘,如今舊貌換新顏。一個個村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承載著東明縣黃河灘區12萬群眾的安居夢想,也見證著黃河灘區的歷史性變遷。為了讓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東明縣做了大量扎實而努力的工作,趟出了一條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融合發展的路子,一棵棵虎杖為長興集鄉百姓撐起致富的一片天。